处置分手费纠纷应遵循的原则
国内民法调整平等主体公民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,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、公平、诚实信用的原则,并且公民间的民事活动在遵守法律,尊重社会公德,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首要条件下受法律保护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,无疑是双方民事活动和民事行为的产物,是双方基于特殊的人身关系配生的财产关系,所以,对分手费的认定及处置也应遵循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——平等原则、自愿原则、公平原则、诚实信用原则、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、民事活动应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、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原则。
1、平等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:“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。”[9]这是民法通则确立的最重要的和核心的原则,它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点,体现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需要。男女双方恋爱、同居、打造婚约关系与婚姻日常,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,双方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。这是认定和处置分手费的最基本的首要条件。
2、自愿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,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。它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,能充分依据我们的内心意愿来设立、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。男女双方既然民事法律地位平等,那样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,是不是约定或一方是不是想给付分手费与给付多少分手费、怎么样给付分手费,都应由男女双方自行决定。这一原则时下称之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。
3、公平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,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。它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,它需要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可以显失公平。男女双方在恋爱、同居、打造婚约关系与婚姻日常,当双方感情出现裂痕或关系发生变化而不可以相处或一同生活时,一方不可以由于他们强烈需要分手,而迫使他们给付高额分手费。即便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高额分手费,当双方发生分手费纠纷而寻求司法救济时,司法机关在行使裁判权时,也应体现社会正义及公共道德的需要,并依据给付分手费一方给付能力的大小,对分手费作适合调整。
4、诚实信用原则。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,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。该原则简称诚信原则,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,应当持有善意,它需要当事人行为合法、讲究信誉、恪守诺言、不避免法律并按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履行义务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,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,应当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,至少是出于给付分手费一方的内心自愿。双方分手后,给付分手费一方理当讲究信誉,恪守诺言,并按双方约定或我们的承诺给付他们分手费。
5、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:“公民、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侵犯。”[10]这一原则表现为民事主体可以充分自主地行使我们的各项民事权利,以达成肯定的利益,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的需要;假如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遭到不法侵犯,民事主体可依法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弥补手段,并可以寻求司法救济。男女双方分手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,是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产生的财产关系,这一财产关系的内容就是一方享有同意分手费的民事权利,另一方负有给付分手费的民事义务。同意分手费一方的同意分手费的民事权利理应遭到法律保护,即给付分手费一方在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后,假如不按双方约定或我们的承诺给付分手费,同意分手费一方则有权向给付分手费一方追偿,如追偿未果,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。6、民事活动应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,“民事活动需要遵守法律,法律没规定的,应当遵守国家政策。”[11]这是民法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需要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,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,也需要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,至少不可以违反法律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,不可以与国家政策相抵触。不然,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系无效民事行为,该无效民事行为的结果——分手费亦应无效。
7、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原则。
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,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,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。这是指民事主体所从事的民事活动及成效,需要符合国内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利益的需要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、同居、婚约与婚姻关系时,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,也需要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需要,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,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利益。不然,分手费无效。